網頁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手藝精湛的釣魚達人:蕭桃發


蕭桃發示範搖櫓動作之記錄照,大約攝於民國七十年代。
提供:蕭小英
口述/蕭小英、蕭世章
採訪撰文/王珮瑜

「桃發仔」這個名字,在八斗子一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提到他,都只有一個印象,就是「他尚會(Gau)釣魚仔!」

南部移民到長潭,落地生根傳三代

蕭桃發本是南部人,有一個姐姐,父母親很早就過世,從小由阿公撫養長大。姐姐出嫁後借住到姐夫家,不喜歡寄人籬下的他,沒多久就前往北部發展,那時候才十多歲。北上謀生的蕭桃發,後來娶了一位嘉義女子,定居長潭里,就此落地生根。

蕭桃發家居合影,照片中獨缺負責拍照的蕭小英。
提供:蕭小英
蕭桃發剛到長潭尾的時候,先幫人牽馬車賺錢餬口,後來對討海產生濃厚興趣,開始受雇出海鏢旗魚。當時台灣東北角沿海漁產豐厚,充滿漁業發展的潛力,蕭桃發因此決定要自己買船。就在長子蕭世章出生後不久,蕭家的第一艘船也跟著誕生,「民國五十五年前後,我老爸先造了『集發』,『集發』還是木頭船,一開始是手搖,後來才有引擎。」蕭桃發利用「集發號」進行他最擅長的海釣,軟絲、黃雞魚、紅甘、石斑、黑鯛、加等,都是常見的漁獲。
蕭太太五十歲大壽留影
提供:蕭小英
蕭桃發與長潭里鄰居出遊合影
提供:蕭小英

撫養家庭辛苦付出,貢獻所知毫無保留

「集發號」雖然只是一艘小小的木頭船,對這個家庭來說,卻有很大的貢獻,一用就超過三十年。民國七十三年間,蕭桃發替友人設計玻璃纖維的改良型動力舢舨,船底拉平、裝置泡綿防沉,並設計有防積水的孔洞,取名「吉元貳號」。這艘船的船主後來較少出海,因此蕭桃發將它買下,成為繼「集發」之後第二艘生財工具。這艘「吉元貳號」一直陪伴著蕭桃發,直到過世前一年才賣掉。

蕭桃發除了擅長漁船結構之外,對於漁具也很有研究精神,時常自己動手製作,出海時就進行實驗。他用竹子編蟹籠、做活動口,出海時就嘗試放籠子誘捕螃蟹,測試籠子的效能。長女蕭小英還記得,當時蕭桃發花很多時間和其他漁友研究、改良,蕭桃發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設計,對往後八斗子一帶漁具漁法的發展,貢獻了很多經驗與心力。

吉元二號,打造於民國七十三年間,為蕭桃發親自設計。
提供:蕭小英
蕭桃發擁有過人的本事,但僅僅靠著「集發號」與「吉元貳號」釣魚,養活一家子已相當困難,沒有資金往大船發展(短暫買過七八十噸的鏢魚船,但隔年就賣掉)。他一人出海的收入必須供應八口之家的開銷,非常辛苦,蕭小英還記得:「集發是手搖的船,划起來很耗體力,當時氣象預報也不發達,風大的時候我們都要擔心他的安全。」蕭小英和蕭世章都說,父親是一個很無私的人,利用改良漁具賺錢的各種方式,他從來都沒想過。

手藝精湛刻木蝦,四面八方來相問

蕭桃發親手製作、使用過的木蝦
過去八斗子地區釣軟絲用的木蝦,沿襲日人傳統,在刻出形體之後,用香點燒斑紋,並沒有塗上顏色或保護漆。蕭桃發是這一帶率先製作彩色木蝦的漁人,他使用彩色筆在木蝦上畫出各種不同的顏色,吸引軟絲前來吃餌,效果非常好,加上有塗保護漆,木頭不致於過度吸水而改變重量,相形之下更加耐用,因此當時有很多人來向他學習。




「小時候我爸在做,我都在旁邊看,他也會教我。」蕭世章從父親身上學到製作木蝦的流程,是少數會做木蝦的中生代。木蝦製作起來非常費工耗時,一隻大約需要一整天的時間。蕭世章說明木蝦的製作流程:通常用梧桐木來雕,木頭軟,比較好削。鉛塊則要先確定重量,敲出形狀,塞進孔槽後必須兩邊鑽洞,插木釘來固定。然後去菜市場找賣雞的攤販剪雞毛,部位是脖子後面和尾巴兩側,這裡的毛硬又尖,做蝦腳非常合適。而斑紋則是用彩色筆畫的,畫完後整隻塗上保護漆,裝置眼睛之後就算完成。

民國九十年,蕭桃發過世,享年七十三歲。他身後留下許多木蝦,都由蕭小英細細珍藏,因為她的整理,這些泡過海水的木蝦,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洗禮,不但沒有發霉生鏽,反而更加乾燥光亮。「木蝦是我爸爸留下來唯一的紀念品,代表我爸對漁業的熱情和貢獻。」這十一年來,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把一部分的木蝦捐贈給海科館,透過保留這些木蝦,把父親的手藝與精神傳承給八斗子後輩。也由於海科館陳麗淑博士的引薦,蕭小英將木蝦轉贈「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的許焜山先生收藏。存在於蕭小英心中對父親的情感,透過典藏與展示更加具備教育和歷史意義,也使個人化的記憶得以轉化成社區共享的文化財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