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那年中秋夜,在牛稠嶺腳看〈鐘聲怪影〉歌仔戲 / 作者:林柏青


左為小白光,右為月春鶯。
引用自《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林鶴宜、蔡欣欣輯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國93年。
敬天畏地愛海洋,是討海人的普遍胸襟,所以酬神謝戲,不惜重金請知名歌仔戲團連演幾天戲,是民國50多年以來,每年中秋節的重頭戲。所謂「輸人不輸陣」,無論是牛稠嶺腳、沙仔園、八斗仔、七斗仔、長潭尾,每回酬神戲登場的時候,總有點暗中較勁的味道。
演戲之前,主事者需挨家挨戶籌集戲金,印象中在八斗里、長潭里、砂子里、碧砂里、新豐里、新富里都有此情況。沙仔園的砂子里由於公務人員、做小生意的人較多,戲金募集有限,難得請上知名歌仔戲團。 至於牛稠嶺腳、八斗仔、七斗仔則常請到知名歌仔戲團,有時因為太好看,一個晚上還得來回趕場,以便觀賞精采的演出。牛稠嶺腳所搭設的戲台面向大榕樹的小山坡地,由於演出精彩經常人山人海,觀眾或坐在船塢、或爬上樹梢,進出時摩肩接踵,都頗費時間,迄今令人印象深刻。

在民國50幾年當時,電視機不普及,歌仔戲、布袋戲、賣藥的康樂隊,成了當時居民主要的休閒娛樂。早期,八斗子除了露天戲院外(後來可以加蓋屋頂),根本沒有戲院,要看電影或看內台歌仔戲,都得搭車到基隆市區。有一年中秋節,牛稠嶺腳不惜重金聘請嘉義「新南光歌劇團」來演出,該劇團創立於歌仔戲的內台時期,旗下小白光、月春鶯、林桂甘等都是紅極一時的演員。(所謂內台時期就是每10天一檔在各地戲院演出需買票進場。)

1997年新南光歌劇團的外台戲演出。
江武昌攝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引用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由於是一連演好幾天,所以有些戲碼是2至3天換一齣,宛如內台戲般的緊湊吸引人。當時演出的〈鐘聲怪影〉是齣俠義懸疑劇,有吊鋼絲飛簷走壁的特技。劇情大意是,好人被陷害,幸獲師父施救並授以武藝、學成下山報仇。 每當鐘聲響起,蒙面俠士現身,或救人或懲治殺壞人。儘管故事簡單,但得以在月亮高掛的星空下,免費欣賞這內台戲知名戲團的演出,就算事隔近50年後的今天,同樣得以在劇場內或野台戲重新看到這齣〈鐘聲怪影〉,但時空早已不同,心境與感受也無法再和當年一樣深刻。

月春鶯(中間扮猴者)與小白光(左二立者)演出〈白猴招親〉劇照。
引用自《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林鶴宜、蔡欣欣輯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國93年。

沙仔園演歌仔戲,有好看的戲時,隔天也不惜千里迢迢從家中攜帶椅子去看戲。當演布袋戲時,常與我的童年戲伴到後台去看,我常覺得後台比前台精彩!音樂配音者(現代術語叫DJ),操作著2台旋轉唱片台,隨著劇情穿插的唱片音樂,嫌唱片轉速慢,還要用手加速助轉,加快音樂節拍與緊湊性。戲偶武打時,每碰一次,後台就敲打單聲炮,敲一下響一聲砲,共可敲一整排約10聲炮。

物質缺乏的那個年代,精神層面的娛樂讓人容易滿足。 不知現代的小孩,擁有各種3C產品,進出可能有轎車接送,真的會比當年的八斗仔囝仔快樂嗎


延伸閱讀:
1.關於新南光歌劇團可參閱台灣大百科全書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