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自謙「居住貧民窟,免曆不知年」的世外長者-何茂鈡

何茂鈡先生。(沈得隆 攝)
文/藍紹芸
   何茂鈡老阿伯的家就在清國井遺跡旁邊,清國井被台電拿來用作給水井,自從光復以後,和父親搬到現在目前的居所居住,住在給水井旁邊顧水。

  我們在新春時期拜訪何茂鈡老先生,一走進何茂鈡先生家前的小徑,看到老先生蹲在庭院,拿著鐵鎚將釘子打進木板,何老阿伯說他正在做木工的工作台,看到我們來訪就停下手邊的工作,馬上把他的進行到一半的工具收拾起來,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從這些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何老阿伯做起事情來,是很謹慎,毫不馬虎的,何老阿伯接著熱情邀請我們進到屋內,說他正好可以跟我們聊聊天,休息一下,拿起客廳矮桌上的金興麻粩花生糖小甜點請我們享用,真的是非常香甜可口。

  說起自己的四個小孩,非常欣慰,有一女三男,女兒排行老大,跟先生到高雄定居做生意,大兒子在台北內湖的台電擔任QC檢驗員,二兒子在高雄岡山做汽車電機,小兒子讀到碩士畢業到中山科學研究院工作,住在桃園大溪。大家都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回到基隆跟何老阿伯夫婦倆過新年,和樂融融。
農曆除夕大家一起吃著團圓飯,小小的房子擠滿了人。(何茂鈡 提供)

  何老阿伯出生於民國十六年,十五歲時住在水湳洞,昭和十七年(1941年)從台北州金瓜石東國民學校(現為瓜山國民小學)畢業,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好學校,何老先生拿出他的照片集,指著他翻拍同學的畢業紀念冊的照片,發現上面的名單,何老先生的名字與現在有所不同,何老先生解釋日治時代報出生時,要到派出所向小使登記,小使一般是台灣人,但必要識字,對漢學也有相當的程度,何老阿伯在報出生時,父親以口頭對小使說孩子取名為「何茂鐘」,鐘是鐘鼓的鐘,結果戶口出來時,變成「終」字,在日本時代,姓名是不能隨便更改,一旦登記,雖漢字有錯也將錯為準,字典找不到也是照錯用,直到後來才再改名成現在的「鈡」,但再等到後來自學後,才了解到當時的小使漢學相當深入,當時登記用此「終」,有很深的意涵,茂終是茂盛到終結,是大自然一切運行的法則。何老阿伯在國民學校所能學到的漢文不超過五十個字,當時的老師是位日本人,名字是尾崎數馬,平時上課都教導學生待人相處的道理,受到尾崎老師的教導影響很深,奠定日後何老先生嚴謹的做人處事態度,何老阿伯的成績在班上都在七至十一名之間,全班將近有五十人,成績相當不錯,當時的文盲很多,能夠上學念書是很難得的事情,一畢業尾崎老師就幫班上的同學分配到社會上工作,也幫何老先生介紹到當時金瓜石水湳洞第一倉庫工作二年,有四位苦工給他分派,當時的薪水一天五角,五角可以買到一斗的米,一斗的米相當於十一台斤。
何老阿伯整理翻攝金瓜石公學校同學畢業紀念冊照片。(沈得隆 攝)

  後來換工作到鐵路部的瑞芳站、十分寮站、猴硐車站待了七、八年,因為當時在鐵路部值班要二十四小時,加上天氣又濕又冷,阿伯思考著要轉換別的工作,最後選擇離開鐵路部,當時二十七歲的阿伯跟他現在扶持一生的牽手-何賴阿菜完成終身大事。二十八歲進入台電工作,就一直工作到六十歲退休,剛開始進入台電工作的四個月,何老阿伯是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去服務,一天的工錢十八元(民國四十二年),臨時工沒有固定的工作地方,哪裡有缺人手就到哪裡幫忙,工地的班長常常不是同一位,做了一段時間,何老先生都會先去問負責的班長,今天需要使用什麼工具,班長會先把需要使用到的工具寫在單子上,老阿伯再拿著清單去工具間借領工具,每天使用完畢的工具都會仔細的檢查並清理乾淨,才拿去歸還,工作完成也一定會先把環境打掃乾淨才回家,日子一長,大家看到老阿伯的為人處事,許多班長工頭都爭相指名要找何茂鈡幫忙,正因為何老阿伯這樣的精神,當時的主管-鄭進華先生,看到他認真負責的態度,四個月的工程結束後,擔心在開始下一個工程期開始前會使好人才流失,於是馬上將他從臨時工升等為定期技工,輾轉何老阿伯就跟其他一樣升等成定期技工的同事到了機電工程隊,一待就是九年,這九年當中,因為阿伯的勤奮努力,當時的主管隊長,在一年後將老阿伯升等為技工,之後因民國五十二年台電進行大改組,機電工程隊要被改組合併,因此,阿伯自願從機電工程隊要求到離家比較近的深澳發電廠上班,這時的何老阿伯已經是班長了,又在這裡待了八年,因當時與副廠長相處不來,在民國五十九年時,決定拜託在核能一廠的朋友幫忙,讓何老阿伯從深澳電廠借調到核能一廠服務半年,檢測當時核一廠從KAWASAKI購置的水泥攪拌機,當進入核一廠服務快要到半年期滿的時間,工地主任-沈昌華先生十分賞識何老先生,馬上向課長反應一定要想辦法將何老先生留在核一廠服務,何老先生自己也表示想繼續留任,但是不願再用借調的方式留下服務,透過多方努力,何老先生得以不用再回深澳電廠上班,順利地留在核能一廠服務,沈昌華主任相當倚重他,不論大小事,都會直接親自找上何老先生幫忙處理,在民國六十四年何老先生獲選為模範工人,沈昌華主任特地把當時的頒獎照片送給何老先生留念,另外,民國六十五年行政院長蔣經國、經濟部主席孫運璿與董事長陳蘭皋蒞臨核一廠時,沈昌華主任還特別慎重地向長官介紹何老先生對於台電的付出與貢獻,對於何老先生來說,真是無上的光榮。之後,他再又從核能一廠調到核能二廠服務,當上級最後要將他派往到核三廠時,因核三場位在屏東恆春,離家實在太遠,加上年紀已大,體力已不比年輕時,在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十一日自上簽呈表示想續留在核二廠服務,後來老先生就一直在核二廠服務直至六十歲退休。
民國六十四年度模範工人-何茂鈡的頒獎紀念。(何茂鈡 提供)
行政院長蔣經國在一九七六年七月帶領官員至核能一廠工地視察,工地主任沈昌華特別向長官表揚何茂鈡先生對台電的貢獻與付出。(由左至右:何茂鐘、經濟部主席孫運璿、台電董事長陳蘭皋、工地主任沈昌華與行政院長蔣經國)(何茂鈡 提供)

  從台電退休至今,也將近三十年,何老先生打趣地說,從台電退休以後,加入台電公會,一次繳會費三千元可以成為永久會員,如果不選擇一次繳完,就每年繳交會費兩百元,何老阿伯選擇一年繳交一次會費,到現在已經退休快要三十年,等於已經可以繳交兩個人份的永久會費了。

  退休後的生活,他從機電工程隊培養出攝影的興趣,喜歡拍照紀錄著每一個時刻,有著一間自己的暗房,洗出一張張拍攝的黑白照片,然後分門別類成一個個的資料夾,在每一張照片的下方或是背面都詳細記載著照片裡當時的時間、人物與內容,整理得有條不紊,讓人一目了然,不管我們聊到什麼樣的話題,何老先生都能夠馬上將資料夾拿出來,跟我們分享。
何老先生洗照片的機器。(許焜山 攝)

  每到過年前,何老先生也會拿他親手繪製的賀年生肖畫作送給親朋好友,只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漸漸只能畫一些小品畫作了。另外,不管是木工還是電工都難不倒何老先生,附近鄰居如果有電器損壞也都會先來拜託何老先生幫忙檢查修理,何老先生也總是能盡其所能幫忙修好。平時何老先生最喜歡閱讀的書籍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跟唐詩,偶爾去拜訪何老先生,何老先生都會分享他從道德經上體悟到的道理或是他又背誦了什麼唐詩。
何老先生展示每年的賀新年畫作。(郭娟靜 攝)

  跟何老先生聊天過程中,何老太太會在一旁靜靜的聽我們聊天,或是到廚房準備食物,又或者是在外面燒柴燉煮食物,常常都會聞到飄來的一陣一陣柴火燃燒的味道,彷彿就置身在早期的田野鄉間人家,如此悠然自得,偶爾鄰居朋友也會來找她話家常。
何老太太的菜圃天地。(沈得隆 攝)

  從清國井遺跡過去有一條小徑前面有一個大水塘,旁邊不遠處有何老太太的菜園天地,種有許多她精心種植的蔬菜,如地瓜葉、蔥、韭菜等等,想要吃什麼新鮮的蔬菜,在自家的菜園就有,天然又不怕農藥,何老先生說起自己的生活就是「居住平民窟,免曆不知年」,雖然生活的很簡單,條件也許在一般人看起來很貧瘠,卻是很認真快樂的生活,感受到他們生活的態度,純樸、自得其樂,就像何老先生家門口的門聯上寫著知足常樂,就是他們最好的寫照,人生至此也心滿意足了!
夫婦倆簡單解決一餐。(沈得隆 攝)
夫婦倆知足常樂的生活。(沈得隆 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