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黑流旺,流水行:八斗子老船長杜國台的鏢魚人生

採訪整理/許焜山
照片提供/杜明池、許焜山

「黑流旺,流水行,北風六、七級,就是鏢旗魚最好的時機......」
杜國台,今年87歲的八斗子漁民,臉上的皺紋,是大海的詩句。

杜國台(左)和本文採訪者許焜山,在杜家進行訪談時的合影。

走進八斗子,會發現好多艘漁船上面,都寫著「華國」或「新華國」。
為什麼呢?其實這些船的船主們多是親戚,它們有一段共同的歷史,也在同一片大海上,共渡了將近50年。這裡,我們就從第一代船長杜國台的故事說起。

八十幾歲的杜國台自從腳跌傷後,走路就很不方便,但是,他還是堅持每天慢慢地走到村子盡頭的防波堤,望著藍色大海,濃濃的雲霧,冷冷的海風,這是多麼熟悉的大海啊!不知道老船長心裡想的是什麼?在他的眉宇間還是一樣地顯出討海氣慨,眼睛炯炯有神,好似不願放棄地,在追憶著什麼。

杜國台老船長的成長過程
杜國台船長生於民國十六年(1927),世居基隆八斗子漁村,幼時家境清寒,父親杜才源,祖父杜有平,世代均以捕魚為生。民國三十二年,父親因病逝世,得年49歲,那一年國台16歲,弟泰山11歲。因為家境窮困,連三餐都無以為繼,家人沒法存錢供小孩讀書,所以國台讀完小學就無法繼續上學。當時年紀太輕,沒有合適的工作,夏天時杜國台就去拔石花菜,冬天則到和平島做臨時雜工來賺錢貼補家用。

某日,杜國台正和鄰家小朋友打陀螺,親戚走來告訴他:「水產窟仔有人要給你去鏢魚船上做煮飯的!」聽到此話,他內心霎時間樂了一下,有人願意給他上船煮飯的工作,就高興地趕緊跑回家整理衣物。當時物質缺乏,小孩也沒什麼衣服需要收拾,東湊幾件,西湊幾件,還記得當時大軀炳雲仔還送了給他一件用過的雨衣,是長版的雨衣。杜國台整理好簡單的包袱,大人就用腳踏車載他去社寮水產窟仔,開始了鏢旗魚的人生。

小孩上鏢船,歷練成為信心飽滿的海上男兒
第二天一大早,鏢魚船就開往南方澳,全船只有杜國台一個人是八斗子囝仔,船長(大公)是日本琉球人,左鏢手也是琉球人,其餘則是八尺門人、南方澳人和三沙灣人。船東(頭家)是水忠嬸的外家(娘家)昭仔榮,船名是「富盈號」。雖然,杜國台沒讀什麼書,什麼也不懂,但靠著自己認真勤奮(很骨力),日本大公因此非常讚賞他,也很照顧他。國台工作自動自發,很少給人講一句話。一大早起床,就先把早餐煮好,天未亮就已經等著大家吃早餐,不曾給別人等過。 鏢魚船要開回大港時,大公掌舵開船,其他船員累了都進船艙休息睡覺。這種時候他會站上中架(船中間的觀魚臺)幫忙船長注意前方狀況,以免和商船相撞。有幾次返航,又霧又雨,要駛進基隆大港,船長沒看到前方的商船,杜國台就站在中架上拼命搖手吶喊:「頭前有大船,會撞到了啦!」船長才趕緊轉舵偏離大船,相當驚險。

杜國台在社寮跟船鏢旗魚的歲月一年一年過去,而後跟過和平島媳婦仔的「漁光號」,頂船寮紅頭虎的「德隆六號」以及王仔德的「漁盈號」。經過多年的艱苦打拼,從煮飯、船員,看魚、二手、左鏢手及右鏢手,才二十出頭的年紀,他已經是一位具有大公資格的鏢魚高手了。 杜國台回到故鄉八斗子漁村,已經是二十八歲的年紀,是一位經驗豐富、信心飽滿的討海人了。

28歲擔任大公,辛苦捕魚,疼惜後輩
期間,他也跟過六馬力小船釣疏齒魚,而擔任大公的第一艘船,則是杜瑞珍船東的「新協發號」,農曆三月南下花蓮,經臺東新港,再往南到恆春後壁湖,沿東部海岸鏢雨傘旗魚(北部稱呼馬林、芭蕉旗魚)。因為水路遙遠,費用過高,到南部鏢旗鱼沒什麼賺錢,而且,南方澳雨水多,海上捕魚作業困難,當時生活仍很艱苦。

杜國台第二艘擔任船長的是「慶龍號」,船東也是杜瑞珍,那時候討海捕魚很辛苦,一艘船才三個人,還有焜堂、焜華(本文採訪者焜山的兩位哥哥)兩兄弟在船上幫忙。夏天遠到新竹南寮抓小管,遇到小管豐收時工作會很繁忙,但又只有三個人而已,一個夜晚一次抓二十幾苔(裝煮熟的小管的竹籃),又要起罾,又要燒炭起火煮小管,又要整理竹苔、小管……真的很辛苦。當時船開回來南寮港,阿堂背著報關簿趕著報關,準備晚上還要再出海。國台船長趕緊忙著賣魚。阿華一個小男孩(焜華當時16歲)要負責放船(把船停泊妥當),也要洗船,真的忙不過來,焜華於是忙到哭出來。杜國台又氣又笑,一邊問說:「就三個人嘛,不然看你要報關、要賣魚,給你選?」其實內心也知道討海的辛苦,不是一個孩子所能承受的。 以前的鱼真的很多很多,天天都忙得想說:「怎麼不報個警報,可以不出海,休息幾天?」我們問:「討海捕魚辛苦嗎?」老船長說:「日頭大,真的很艱苦,莫怪阿華做到哭出來。」老船長回憶往事,不覺笑了出來,似乎也為阿華那麼小年紀不得不扛下那麼多工作而感到不捨。 

33歲結束海腳生涯,和范光華合資「華國一號」
結束當別人的海腳(即使是船長也未必全是船東),杜國台和八斗子親家范光華先生合資訂造自己的鏢鱼船,船名為「華國」,取合夥兩人(光華、國台)的名字各一字為船名。在那漁產豐盛的年代,經驗豐富的老船長總是在八斗子漁村保持前茅或頭公(領先大家)的地位,年年漁收頗豐,不只家境改善,漁船也越打造越大艘,設備越先進。華國二號、三號、七號、八號都是和弟弟泰山一起打拼努力而得來的傲人成果。 


八斗子港邊,華國船系映入眼簾。與其他漁船充滿豐、滿、隆、漁、集的名字不同,華國兩字特別散發著一斯文雅的氣息。杜國台和兒子明基、明池,果然都擁有一張清秀的臉孔,只是在身體裡流著的,仍是討海人堅毅、剽悍、不屈折的血液。

傳承接班的兒子:明基、明池

(左起)日本學者西村博士來訪,與杜國台、杜明池訪談時合影。
許焜山、杜明基、杜明池三人合影。許焜山與杜明池同年次,三人從小就認識。

歲月不饒人,經年累月在海上搏風戰浪,人畢竟不是鐵打的,再強壯的身體,再堅韌的毅力,還是會有倒下去的時候。老船長在五十四歲那一年,胃潰瘍不得不住院休養,自己也意識到年老體衰,頗有力不從心的感慨。

當時大兒子杜明基已長大成人,體格健壯,身手敏捷。明基小學畢業後就跟著父親出海捕魚,也學了一身好功夫,在村子裡確實是人人稱讚的後起之秀。老船長對自己的兒子也讚譽有加:「有一年冬天,我沒有出海,讓明基和明池兩兄弟去抓魚,和平島那邊熟識的人很多,有一個叫德哥的來跟我說:『喔!你們那孩子在海裡不得了,我不曾看他拉過空鏢!』」 此外,杜國台還記得:「卡早,大頭仔他們那小孩阿輝跟明基常常看到鱼仔就講:喔!你該死了!你穩死的!」、「對啊!幾乎每發必中!」可見明基、明池兩兄弟的本領多好。

有子承衣缽,兄弟分家
而弟弟杜泰山的小孩當時也都長大,可以獨當一面了,老船長和弟弟協議,華國七號歸屬自已,新船華國八號歸屬弟弟。從此,老船長也正式傳承交棒,明基、明池兩兄弟接下父親的衣缽,延續世代捕魚的志業,成為八斗子傳統漁村難得世代捕鱼為業的典範。兄弟倆認真經營,從二十幾年前的「華國拾號」到今天的「華國127號」,一路以來努力打拼。雖然,鏢旗魚已經消失在臺灣北部海域,但他們仍然在彭佳嶼海域曳繩釣高經濟價值的紅甘鱼。


目前找到最早的影像,是華國拾號新船下水大典的情景。(照片由杜明池提供)

想起那段,旗魚旺盛的日子......
累積三十幾年鏢旗鱼的海上生活,老船長身上的鏢魚經歷,幾乎就是台灣本島鏢旗魚的發展史。初期跟著日本琉球人船長學習鏢旗魚的那個時代,正是台灣東部海岸沿線鏢旗魚的旺盛期,雖然當時的漁船小,漁具設備簡陋,但因為黑潮及洋流帶來豐富的旗魚漁況,所以鏢漁船在旗魚旺季出海時,經常有「大漁」(日文「滿載豐收」之意)豐收的日子。

假如,鏢得超過十尾的旗魚進港,船長會在船上插旗,從遠處緩緩進港時,港邊的人就知道有豐收滿載的船回港,準備歡迎慶賀。

黑流旺,流水行,北風六、七級
老船長鏢獲最大的旗魚,大約有三、四百公斤,雖然,看過也鏢中過更大的旗魚,但是,太大尾的旗魚很容易拖斷鏢繩,無法成功拉上船。如何有技巧地拖住旗魚的鏢繩,不會太用力而讓旗魚脫鉤逃掉,這也是鏢旗魚非常重要的經驗和技術。

杜國台老船長說,鏢旗魚實在需要多樣優秀的技術和經驗相互結合,加上各司其職的良好團隊,搭配起來才能有比別船更好的漁獲成績。例如:經驗豐富的船長(大公)知道旗魚會浮現的海域,如何開船、開往何處?潮流流向(南流或苦流)如何?潮水顏色是黑流、青流或白流?通常黑流與白流或青流交接帶,也是旗魚常浮現的水域。漁民最常說的俗諺:「人呷嘴水,魚呷流水。」可見潮水(流水)的重要性。 此外,風向及風力也是旗魚浮出水面的要因。一般,鏢旗魚最適合的是北風,大約6至8級風。因此,北風6、7級,黑流旺,流水行,常是鏢旗魚很好的天候。

眼力定勝負,認真看最重要
鏢旗魚是看天吃飯的艱苦行業,但是,人人平等,抓好抓壞,都看自己,怨不得人。因此,要豐收,好的海腳(船員班底),優秀的船員班底團隊就非常關鍵。 鏢旗魚船員首重「眼力」,銳利的眼光是尋魚、看魚的勝敗關鍵。具有銳利眼力的人可以迅速看到幾百公尺遠浮出一小小段的旗魚尾鰭,甚至,旗魚游在海水中暗紅的魚體晃影,都能很快並清楚的辨識出來而大喊:「旗魚!」這樣的眼力和經驗絕非是一般船員所能及的。

當然,尋魚、看魚時,專心與認真也是重點。老船長說:「你有專心,魚尾鰭浮一下,你可能就看到。你沒專心,心放到別處去,旗魚從你眼前游過,你也看不到。旗魚尾鰭浮出水面只是一下下,眼睛利,就比別人厲害很多。有看到魚,才有鏢魚的機會,所以,會看魚是第一重要。總說一句,骨力(勤勞)最重要啦!」老船長殷切地說著。

漁船愈來愈大,漁業資源卻愈來愈枯竭
至於鏢旗魚的海域,早期(民國四、五十年代)基隆一帶鏢旗魚船大多集中在大山下(指基隆山下)、基隆嶼一帶鏢魚,鼻頭角、大嶼(指彭佳嶼)都很少去,因為,沿岸一帶旗魚就很多,不必開船到外海海域。而且,前往外海(如彭佳嶼海域),漁船都需要放流(意指在海上過夜,漁船停泊海上,不能靠港)。成本高,作業也不便,當然,鏢魚就不必須捨近求遠,大部份是集中在大山下、基隆嶼一帶了。 因為當時漁產豐富,漁收良好,老船長又是屬一屬二的捕魚高手,經濟狀況年年改善,年輕力壯的接班人:兩個兒子明基、明池,也都能獨當一面,漁船因此就越訂造越大艘,從三十馬力、五十馬力、七十馬力、八十馬力到現在二、三百馬力的大船。不一樣的是,漁船越來越大,漁具設備越來越先進,但是,漁業資源卻也越來越枯竭,經營漁船竟比以前加倍辛苦了。


 今年侄子杜燦榮與心干寶貝魚產品加工業者合資,打造華國129號,新船下水大典當天,杜國台也坐輪椅出來參與盛事。(右立者為許焜山)

老船長的感慨 
以前,漁村人家幾乎生活都很窮困,家裡住的房舍像是豬寮,漁民大多夏天捕漁,冬天去做臨時礦工。孩童時代,冬天很冷,所有村子的人都躲在家裡,沒有其他休閒,整村就養成賭博的惡習,三殻仔、武龍仔(天九牌)、十胡(四色牌)樣樣都賭,整村賭風很盛,令人搖頭感慨。

老船長回想早期漁產豐富,剛開始訂造漁船只是小的、六馬力的漁船,一樣可以鏢旗魚。如今,又是掃綾(定置網),又是三腳虎,一網都是幾千公斤,大大小小什麼魚都一網打盡,不留生口。一般討海人的漁船越難經營,油價又高,人工費用也貴(大陸漁工亦然),年輕人不再願意討海捕漁,大部分外出找工作,人才外流嚴重,漁村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不知道以後漁村會變成什麼景象,這是老船長深深的擔憂。




4 則留言:

  1. 謝謝焜山伯父的詳實探訪記錄~借文轉貼在我的FB!!^^

    回覆刪除
  2. 版主您好:

    有點小建議~

    回覆格式-回覆文可以修改顯示在"緊臨"留言者留文的正下方~與留言者齊頭並列顯示會讓人有"另一個留言者"的錯覺.
    另如已回覆則"回覆"這一顯示就可以取消~如此才可顯示版主與留言者互動!以上.敬參.

    回覆刪除
    回覆
    1. YES!
      找到崁入留言的功能了,感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