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杜披雲和他的生命之作-《風雨海上人》

杜披雲先生坐在門口閱讀。(杜昭蓉/提供)
/許焜山

    我不是作家,
因為我深愛這片土地,
所以我要為後代子孫留個根  —

  杜披雲在他的《風雨海上人》小說扉頁寫下這簡單的幾句話,十足呈現這位八斗子漁村難得的老船長謙卑、熱情、感性的個性及深愛故鄉、為故鄉的過往歷史留下記錄的渴望和努力。在「為後代子孫留個根」的使命感驅使之下,杜披雲過了花甲之年仍然日以繼夜的不停書寫,完成了三十萬字的《風雨海上人》,一本記錄大海和故鄉歷史的寫實小說,也為八斗子漁村保存了珍貴的地方史料和生活記憶。

  杜披雲,民國二十年生,從小生長在基隆八斗子漁村,小學畢業後,雖然讀了一年的基隆水產學校,由於家境清寒,無法繼續供應求學所需,只好輟學出海捕魚賺錢,幫忙維持家庭生計。

杜披雲先生的生命之作《風雨海上人》。

傳統捕撈需要人力  招贅男丁風氣普遍

  早期八斗子漁村捕魚大多是使用人力划槳的舢舨船,日治時期漁產豐盛的年代,經營舢舨船的漁家需要眾多的男丁撐起舢舨船隊,因此,沒有子嗣的漁家只好幫女兒招贅女婿以增加男丁入戶。杜披雲的曾祖父杜憨剉本是藍姓人家,入贅杜家後,改名姓杜,杜憨剉卻還是未給杜家傳得新子嗣,只好幫其女兒杜氏夏招婿吳新養入杜家。

  吳新養是三貂堡田寮洋庄人,工善打石,外號「打石養仔」,身材魁偉,頗是一條好漢。無奈,吳新養和杜夏也未得子嗣,一樣是幫二個女兒(杜允和杜綉)招贅女婿,杜披雲正是母親杜允和招贅入杜家的父親簡登瑞所生的兒子,時為日治昭和七年,民國二十一年。

年輕出海捕魚,年長跑商船,終年與海為伍

  十四歲那年,杜披雲離開學校開始跟著鄰居的漁船出海捕魚,和八斗子漁村的漁民一樣,過了農曆年就準備抓花飛(鯖魚),夏天跟「繒仔船」抓鱙魚、臭肉仔、青鱗、四破魚等,或抓小卷(鎖管),冬天鏢旗魚。八斗子漁村上山下海各種捕魚、潛水或打零工賺錢的幹活,杜披雲大多有經歷過,從小到大在海邊成長的生活經驗,讓他對八斗子漁村有深刻的瞭解,對海邊故鄉也累積深厚的感情。

民國五十七年,杜披雲正值青壯時期,心想長年當別人的「海腳」,不知何年何日可以出頭天,總是要給自己拼鬥的機會,因此和弟弟朝明合夥買了八斗子鄰居的漁船「明吉號」,自己擔任船長,一樣抓花飛、抓小卷,冬天鏢旗魚也是「大公」兼右鏢手。接手明吉號漁船三、四年的大公生活,雖然還能一直保持中等漁獲量的水準,杜披雲還是感慨捕魚收入的不穩定性,加上漁業資源日漸萎縮,經營漁船日趨困難,毅然結束八斗子故鄉的捕魚生活,報考當時的「乙種船員訓練斑」,開啓人生新的挑戰,離鄉背井,遠度重洋,跑商船,當一個終年漂泊海上的「水手」,時為民國六十一年,杜披雲四十一歲。

父女情深,彼此珍惜, 浪漫感性,體驗人生

三年前(2012年),我們很高興採訪杜披雲的小女兒-杜昭蓉,瞭解更多杜披雲生前的往事和父女情深的感人故事。

昭蓉很小的時候,記得爸爸還在八斗子捕魚,早上,爸爸的漁船回來,準備從沙灘上岸,小女兒就會拿著爸爸的拖鞋擺放在靠水邊的沙灘,等著爸爸穿上拖鞋,牽著她走回家。

記得昭蓉五歲,爸爸帶著媽媽和全家人到基隆照相館拍照,昭蓉看到照相館有一個小皮包很可愛,看到小女兒羨慕的眼神,爸爸竟然真的買了一個類似的小皮包送給她,疼愛兒女之情,讓昭蓉難以忘懷。

國中時期,爸爸利用沒有跑船在家休息的時間到海邊去「合鰻栽」(抓鰻魚苗),昭蓉跟著爸爸身邊,手拿白色瓷碗撈起爸爸捕撈的鰻魚苗,幼小的魚苗在白碗裡扭扭游動,清楚可數。「一尾二元,一尾一尾的算,一尾一尾的加,很好玩。」昭蓉訴說跟爸爸一起去捕撈魚苗的美好回憶。有時候,爸爸會帶著昭蓉去海邊大石頭旁拔紫菜、拔髮菜。

爸爸還會利用跑船休假的時候帶著媽媽和昭蓉去看電影,因為跑船遊歷很多國家,爸爸用分享人生經驗的語調跟女兒說:「人活在世間要懂得體會人生,有機會有錢,要出國走走看看…」

雖然生長在一個傳統的漁村,爸爸經常肯定小孩,看到小孩寫字作功課,總是正面鼓勵的說:「很好,很好」,給人一種喜悅溫暖的感覺。
   
昭蓉說:「其實爸爸是一個很感性很浪漫的人。」

人在跑船,心在家人,心思細膩,真情流露

小女兒昭蓉年紀還小的時候,爸爸已經隻身遠離家鄉去跑商船,雖然想念掛心家人,也只能靠著曠日費時的郵寄信件以紓解思鄉思親的情懷。爸爸跟小小年紀的女兒說:「昭蓉,只要不要叫別人寫的,自己寫的,就算是畫一隻烏龜或一隻烏鴉,我都會喜歡。」回想爸爸當時親切溫和的聲調,小小的昭蓉都可以感受到爸爸多麼關心家庭和小孩們,也多麼想知道家裡和小孩子的事情。

「記得大約是國小一、二年級,因為沒有信紙,爸爸常常用我寄給他的信紙背面給我們回信。字裡行間都感覺到爸爸在跟我說話,好像在我身邊,會很感動!」

「知道爸爸孤單一個人在很遠的地方,還一直想著我們、關心我們,讓我非常感動,非常難忘。」昭蓉回憶起爸爸,眼眶濕濕地說。

昭蓉長大出社會工作,爸爸一樣像小女孩一般疼愛她,為了表達對長年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敬愛的心意,昭蓉知道爸爸體質不好又怕冷,跑船經常在冰冷的國家忍受凍寒,特地買了一個小小的「懷爐保暖包」寄給遠在他鄉的爸爸。昭蓉興奮的說:「爸爸說他收到我這麼實用貼心的禮物,又驚喜又感動。」難得的是,爸爸還一直保存著用了近二十年的懷爐保暖包,直到現在,昭蓉還是非常珍惜這件送給爸爸的小禮物。

記得在台北來來百貨公司上班的時候,爸爸常常去台北看她。昭蓉體會爸爸的心意,想盡辦法請假外出,陪著爸爸在街頭逛逛,一起吃玉米花生冰、紅豆花生冰,請假時間很快就過去,爸爸會一直催促說:「妳趕快回去,趕快回去。」雖然時間總是短暫,昭蓉還是回答說:「不會啦!不會啦!」父女倆都珍惜難得相聚的時光。掛著依依不捨的眼神,望著爸爸一個人慢慢走向車站,轉過角落,消失在自己的眼裡,這種酸楚惆悵的心情是昭蓉一生永遠難忘的往事。

後來昭蓉轉換到板橋的百貨公司工作,爸爸也經常利用時間來板橋看疼愛的小女兒,昭蓉記得爸爸拿了二個橘子給她,握在手裡感覺到爸爸關心的溫情,雖然知道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在父親的心中一樣是需要疼愛的小女孩。每次短暫見面的時間,昭蓉都會陪著爸爸走到火車站,送他上車,直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眼裡。

昭蓉說:「跟爸爸有太多美好的回憶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杜昭蓉小姐珍藏與父親有關的物品,尤其是她送的「懷爐保暖包」,父親愛惜使用了近二十年。(杜昭蓉/提供)
感慨世事無常,內心吶喊纏繞,日夜振筆疾書,寫下記錄故鄉的大作

民國八十年,杜披雲六十歲結束跑船的工作,退休回到八斗子故鄉過著悠閒的日子。過了二年,接受鄉親的請託,杜披雲在「八斗公廟」擔任廟公。

由於從小在八斗子漁村長大,經常聽長輩說到故鄉的過去歷史和傳奇往事,加上自己年輕開始和大海搏鬥的捕魚生活,以及近二十年海上漂泊的跑船工作,豐富的漁村故事和大海搏鬥的生活時時浮現腦海,內心波動起伏,這也醞釀他動筆記錄故鄉歷史和自己生命回憶的想法和使命感。

隨著歲月的流逝,年紀越大,尚未完成記錄故鄉歷史的焦慮越深,除了平時斷斷續續的筆記,杜披雲慢慢開始思索如何用小說的形式呈現心中的家鄉故事。

民國八十四年,開計程車的小兒子阿國不幸發生車禍,被大卡車撞死。這突如其來的不幸事故,讓老年喪子的杜披雲悲痛不已,感慨世事的無常,一方面要為兒子打官司討回公道,不平的情緒難以平復,一方面也擔心自己為了官司案子而難有心情和時間完成自己想寫的小說。

關於杜披雲書寫《風雨海上人》的心路歷程,曹銘宗在〈八斗子傳奇〉一文中有非常詳實細膩的描述:
形式
     「…他常覺得,心中積壓了太多故事,就像隱瞞心事一般,真想吐露出來。他卻不知道,自己在無形中已為故鄉保存了無數珍貴的回憶。

那時,他開始有了一個想法-是不是要把心中典藏的故事,用小說的形式表達出來?

當他的年紀愈來愈大時,他還會告訴自己,如果不寫下來,以後可能就沒有人知道了。

然而,或許是缺少信心,他一直沒有動筆。一年年過去,他變老了,不再出國跑船,留在故鄉看廟,只是來自內心深處催他動筆的呼喊,卻是愈催愈急了。

去年春天,他開計程車的兒子被一輛大車撞死,老年喪子,最是悲痛,他一心想要討回公道,可是案子的糾紛一直未能解決,使他的情緒難以撫平,夜晚一閤眼就看到慘死的兒子,無法入眠。

他突然想到,他可能要為這個案子去拼命,如果這樣,那麼他想寫的小說就不能再拖了。

於是,他找人幫他看廟,自己待在家裡全心寫作,經常從晚上寫到天亮。燈下,桌上的鉛筆、稿紙、橡皮擦,初次寫作的心慌意亂,寫了又擦,擦了再寫。還有,為了呈現真實的台語對話,他一邊研究台語漢字的寫法。

就這樣,一字字的心血,累積在一張張的稿紙上,慢慢疊高起來。

半年後,他完成了《風雨海上人》的初稿。那天,他把手稿整理好時,有一種死而無憾的心情。[1]

民國八十六年,海洋台灣出版社正式出版杜披雲生命代表作《風雨海上人》,民國八十七年( 西元1998),杜披雲的《風雨海上人》得到巫永福文學獎,對於用生命辛苦寫作的老船長,得獎應該是最真實、最感欣慰的肯定了。

民國九十五年,杜披雲因肺癌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自稱「無讀書」,只是一個「看古冊」的阿公仔[2],杜披雲是一個土生土長道地的海邊人,也是一生漂泊大海的討海人。基於對八斗子故鄉的深厚感情和為後代子孫留個根的強烈使命感,終於完成了三十萬字的大作。杜披雲卻謙遜的說:「我不是作家,因為我深愛這片土地,所以我要為後代子孫留個根。」

初版的《風雨海上人》全書共有六百一十頁,分三十四章描述八斗子漁村的歷史源由、地方習俗、傳奇故事、漁撈活動、人物書寫等,有如一本小說型式的「地方誌」。
八斗子年輕世代作家陳藹文拜訪杜披雲先生,杜先生當時已病重,仍傾力為後輩講說八斗子古早事,攝於2006年03月07日 。(郭娟靜/攝)
八斗子漁村的地方史話

《風雨海上人》第一章〈港都基隆〉概述基隆港的地理環境,書中隨著故事的發展延伸介紹北部沿海的地名,其中八斗子人耳熟能詳的地方都逐一簡述,讓讀者清楚後續故事發生的地域場景。

  「東岸,和平島時稱“社寮町”,八尺門方向時稱“濱町”,…
    
  方型珠螺澳築在八尺門通往和平島橋頭的左邊,這條鋼筋水泥橋,時稱“基隆橋”。…

大沙灣時稱“真砂灣”,二沙灣時稱“入船町”,築有防波堤的天然港灣,俗稱“陸軍澳”,也是陳列基隆文物鄉土館的所在。三沙灣時稱“入船町”,築有防波堤的方型港澳,俗稱“舊水產窟仔”。」(頁2

其他如基隆嶼、南澳角(頁5)、灣仔內(頁21)、野柳龜(頁35)、大瓦厝的八斗子杜氏大廳(頁48)、大湖頂(頁48)、溝仔乾(頁48)、鼻仔頭(頁48)、七斗子山、八斗子山(頁48)、八斗子海水浴場(頁49)、長潭頭、長潭尾(頁49)、深澳堵灣(頁49)、八斗子教場(頁50)、八斗子公學校(頁50)、砂子園、清國井(頁50)、豬灶窟、八斗子港、港仔口、海國容才(頁50)、番仔田、黑橋、林投溝(頁52)、舊厝門口、換番(頁54)、社寮(頁55)、八斗子半島(頁56)、龜頭(頁83)、大嶼(頁149)、岡崎造船事務所(頁195)、林兼造船所、林兼鐵工所、大陽鐵工所(頁196)、基隆小上海酒家(頁335)、新港(頁351)、黑礁(頁408)、北崁、南崁、無人島(頁414)、庚子寮、深澳、八尺門(頁478)等,都描寫當時八斗子地區或基隆的生活記實。

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八斗子建港等),部分地域也被破壞而消失了,例如八斗子海水浴場、八斗子教場、八斗子公學校、豬灶窟、八斗子港、港仔口、番仔田、黑橋、八斗子半島、龜頭、岡崎造船事務所、林兼造船所、林兼鐵工所、大陽鐵工所、基隆小上海酒家等地方。由於小說真實事件的記錄讓後人瞭解這些地域的存在和歷史,進而更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其次如八斗子杜氏大廳、大湖頂、溝仔乾、鼻仔頭、七斗子山、八斗子山、長潭尾、深澳堵灣、砂子園、清國井、海國容才、林投溝、舊厝門口、換番、社寮、大嶼、新港、黑礁、北崁、南崁、無人島等,雖然現今還是存在,但是其地名稱呼更新或地貌景觀改變居多,今昔相比也可以見證地方發展的演變和產業的興衰。

八斗子漁村的人物書寫

《風雨海上人》以小說文體書寫記錄八斗子漁村的歷史故事,除了真實地名和漁場海域的記載,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描寫也有大部分是真人真事的呈現,這些記載不只對於八斗子人是珍貴的寫實史料,對於研究八斗子漁村發展也是重要的文獻資料。

其中真實人物的記錄有以下幾人:杜掇(乞食掇阿)杜傳發 (樂仔)、紅阿杜傳發妻)、杜和尚陳嬰/阿對(杜和尚)、杜福來杜建喜吳文瑞(內葉師)、吳新養(打石養仔、閹雞煌、江聯、堤田醫生 ( 192 )黑面西村(日本社長)、八斗子派出所根岸警察、海軍養成所所長田邊中尉(188)岡崎造船所吉固監督(195 )岡崎造船所大內所長( 195)、謝石角(基隆漁會理事長)等近二十人。

依故事情節而虛構的人物有甘草、海女、黑貓(許小秀、秀秀、甘草之妻)、永春、寶桂、阿牛、阿玉、月里、尤紅顏(甘草之母)、石頭仔、銀妹、阿掌尤紅顏之丈夫、來生叔、尤進財尤紅顏之父、阿琳、碧珠、阿椪(頁113)、山豬仔伯(水柳)、王井、林少爺、映雪、吳清順(頁139)、吳清風(清順之弟)、詹霄蓮(清風之妻)、赤牛仔伯、老藤、秋霞、范有仁(頁154)、林坤城、春燕(頁168)、杜萬里(七球)、蕭光榮、鄭文枝、謝義良、顏金旺、陳氏麗卿、林氏玉葉(頁177)、大京、懷宜(頁181)、美虹、阿好婆(184)、阿鑾、石居仔、阿惜(228)、雷公義(250)、阿花(蕭光榮之妻)、水土伯(251)、靜雪師父、阿分(257)、昌吉、阿土 ( 256)、愛勇 (259)、阿火、罔市(261)、簡文一(南方澳頁275)、聰明伯(313)、楊阿頭/羊仔頭(333)、陳美惠、阿鐵、武雄、綠水、阿福伯(頁339)、玉蘭(楊阿頭之女)、小寶(頁343)、蕃薯仔(盈德號船長頁352)、潘君山、潘古城、瘦猴、阿梅、阿娟(頁447)、玉英、彩鳳等近八十人。

由小說故事情節中近百位人物的細膩描寫或建構,足以見證杜披雲書寫《風雨海上人》的心血投入。

八斗子漁村的漁撈特色

由於作者親身的海邊生活和大海搏鬥的捕魚經驗,才有辦法寫出如〈海女〉、〈青獅團〉、〈龍船〉、〈鏢船的萌芽〉、〈戰火燒基隆〉、〈金圓卷〉、〈虐待〉、〈鏢船〉、〈中獎〉、〈神鏢手〉、〈海上人〉、〈心酸淚〉等栩栩如生、深具畫面感的精彩故事。其中對於八斗子漁村的漁撈方法如拔石花菜”-〈海女〉,“鏢旗魚”-〈鏢船的萌芽〉、〈鏢船〉、〈中獎〉、〈神鏢手〉等章節都有非常詳實的記載和描寫,“焚寄網”、放緄”、“抓小海”也是以前八斗子漁村主要的捕魚活動。

作者著墨最深、記錄最詳實、描寫最細膩的當然是“鏢旗魚”了,這也是《風雨海上人》小說情節的主軸和精神所在。由於作者本身是鏢旗魚船的船長,也有多年在大海和風浪搏鬥和站在鏢台上鏢旗魚的豐富經驗,才能夠描寫出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情節。尤其對鏢旗魚的介紹更是完整而深入,鏢旗魚船的介紹如水仙門(382)六耳、腳革仔、龜殼仔頂(296)鏢篙 (106)等,及鏢旗魚船「福順號」船員:船長愛勇、副鏢手雷公義、大俥阿鐵、舵手甘草、左二手懷宜、右二手大京、看魚七球、石居仔、煮飯光榮,一共九人都是中年優秀船員。(377) 以及鏢旗魚過程的記錄:拔管、扭魚、環頸繩、相塌繩、魚鱗疊、降繩(277)、八卦流、湧坑、水蛇泅、蚂蟻行、停崎(295)、倒鉤鏢、中碼、無中碼(295)、剎那(301)、青虹發鏢、鏢隨意發(304)、侯魚(321)、野(322)、走橫浪(352)等都值得做更深入的研究。

八斗子漁村的地方習俗

《風雨海上人》雖然以「福順號」鏢漁船船員與大海搏鬥的生命紀實為主軸,漁民的生活和漁撈活動貫穿小說的始末,其中記錄早期八斗子漁村的地方習俗有〈西皮和福祿〉、〈青獅團〉和〈龍船〉。

關於〈西皮和福祿〉的故事,無論是信奉田都元帥的神系福祿派或信奉西秦王爺的神系西皮派,在八斗子和七斗子並沒有長遠的生根與發展,或許在清末年代有一些戲班和慶神樂器表演的活動,根據耆老的回憶,他們對於西皮和福祿在八斗子漁村的活動歷史都覺得少有印象。

〈八斗子青獅團〉的成立原始於「漳泉拼」受到社寮島漳州人前來侵犯挑釁的威脅,八斗子人有感於練武才能健身自衛保鄉,經由三貂嶺友人介紹武師吳文瑞(外號“內葉師”)和其同門師兄“閹雞煌”傳授武藝。日治時期,八斗子村民沉迷於獅陣,也是這不足百戶的漁村練武最盛的時代,青獅團漸漸為世人所知曉了。只要鄰近地區有大拜拜等年節活動都會赴會「逗熱鬧」,鑼鼓聲響,聲勢浩大,青獅團舞龍舞獅不只練武健身,也凝聚村民的感情和向心力。

如同杜披雲在書中的記載:「這兩位武師逝世後,只有上元、中秋在村中打打鑼鼓、弄弄青頭獅、舞舞棒,複習技藝之外,增添熱鬧氣氛而已。青頭獅漸漸凋零中落,萎縮之間,八斗子隨著興起水上競技“龍船”。」八斗子舞龍舞獅的節慶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五、六十年,記得當時主要的練武人物有大軀頭仔、阿相、聯旺、聯興等人。如今,八斗子人還是懷念舞龍舞獅的獅陣,也期望是否能夠重振昔日八斗子的青獅團,但是,以前青獅團的獅頭、刀槍、棍棒、鑼鼓都已損壞或閒置各處,需要有心志士帶頭招集村民,凝聚共識,才能重新成立舞龍舞獅練武健身的青獅團。

〈龍船〉一章對於八斗子村民“扒龍船”的故事和活動內容描寫得非常詳實細膩,八斗子“扒龍船”使用的龍船是傳統焚寄網的舢舨船,龍船扒法和一般內河龍船的扒法不一樣,內河龍船是坐著扒,八斗子龍船是站著扒,扒槳姿勢各有不同。八斗子的扒龍船起始於日治時期一甲二甲的海上競技,一甲二甲同屬於八斗子,以村內的一條小水溝(當地人稱為溝仔乾)為界,北為一甲,南為二甲一甲的主持人杜福來,也是當時的保正,二甲的主持人杜掇是八斗子經營焚寄網漁船非常成功的船東。每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龍船比賽一甲二甲競爭相當激烈,也變成八斗子地方重要的民俗節慶活動。

後來八斗子的“扒龍船”比賽演變成八斗子和七斗子兄弟鄰村的激烈競爭,七斗子杜葉青和八斗子杜福來商議兄弟村進行水上友誼競技,由於兩村村民多的是焚寄網捕魚的好漢,個個身體健壯,臂力超強,為了爭取獲勝的榮譽和面子,兩村村民分別加緊操練,都有輸不起和勢在必得的壓力。

杜披雲對於八斗子、七斗子兄弟村“扒龍船”比賽精彩過程的描寫彷彿把當年激烈競技的場景真實的重新呈現,尤其是兩村的“扒龍船”高手七斗子杜建喜相尾拔的功夫和八斗子杜傳發打鑼、頓腳、吆喝的撼人動作,緊張刺激的競爭,令人血脈賁張,振臂頓足,興奮不已。

八斗子漁港建港後,焚寄網漁業逐漸蕭條,八斗子漁村的傳統舢舨船也慢慢減少了,如今,八斗子和七斗子兄弟鄰村也不再有精彩的“扒龍船”比賽了。雖然村民依舊懷念早期八斗子的“扒龍船”往事,並且提議重新恢復八斗子漁村傳統的端午節“扒龍船”比賽,但是,傳統木製舢舨船的復建、預算經費的籌措等都是停滯難行的障礙,因此,恢復八斗子傳統“扒龍船”的民俗活動仍然是遙遙無期。

八斗子漁村的地方俗語

杜披雲在《風雨海上人》序文中特別提出他對台語寫作的重視,「…台語是人類的優美語言,也是人類的語言之寶。但願咱台灣人能保留咱的台語。《風雨海上人》是一本初試漢文口語化寫作的台語小說。…發揚咱的台語是本小說的寫作精神。」

八斗子漁村歷經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累積很多獨特的地方俗語,呈現地方的風土民情,敘述人民日常生活作息,反映地方文化的特色,尤其是有關漁撈活動方面的俗語,更含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智慧。只可惜這些地方俗語大多是「台語」發音的口語表達,有些俗語很難使用漢字書寫精準表達其中的意涵,基於對發揚台語的重視,杜披雲努力嘗試使用漢文口語來表達記錄八斗子漁村的地方生活,其中面臨的難題和辛苦可想而知的,但是,無論漢語文字表達是否精準,其真實記錄的地方俗語內容是豐富而珍貴的。

關於日常生活的台語


〈海女〉有岸壁、亭仔腳、石花、所在、天頂、基隆、無風無搖、了後、結好、水鏡、手和海水、半載石花、未話、鬧熱滾滾、彼呢、結紮停當、罕得、食力、沉礁、橫身、暗讚、看未清、未見笑、折Barn、未好額、雙腳一、雙手一扼、未記的、刺查某、頸、著石花、占在我的頭殼頂、創、留淡薄仔、互人、抵即、想未出、捻一下嘴、代誌、尋她、歇困、斟酌一看、攬大球、腳尾、挺閑(挺緊)、鬢邊筋、規個、未用、咬閑嘴齒根、抵好、也互、彼款、不知影、話說未完、面色白雪雪、出神、猶原、不驚下頦、刁工、哀父叫母、再共我哭看覓、籠、目、安呢、大版筋、下去(抓下去)、由肛門雨傘會用的、這滿、面向別位、皺皺、這久、嘉哉、免外久、畏寒、愛尋、熟似(相識)、步數。

〈緣分天註定〉的台語有謝藍、未少、先纏網仔瓣一、刺看覓、記智、會曉、續未記、刺網仔、水鬼捉交替(捉替死鬼)、病(生病)、過身、未輸、驚到面色“青損損”、褲底全(全溼)、起初、恐驚、真合私、鬥賺錢、按怎講、免講嘛、免操煩、大出手、食早頓、聽未僐、慢且、大好額人、筊籮仔(竹器)、海腳、返去、才調、烘魚、海螺、曝到、雄雄、潛有著、燒烘烘、夯一袋石花、此呢急(這麼急)、參詳、腳頭(膝蓋)、明仔載、物件、無不著、歹勢溜溜、若不驚、透早、外多(多少)、簡省、隨在、莫怪、親姆。

〈史地風俗〉的台語有塚仔埔、大瓦厝、流廊(空中電纜桶)、無起豬(沒有建豬舍)、大石居'(大章魚)。

〈漳泉拼〉的台語有稱采、驚到尿(泄尿)、日時、有甚麼路用。

〈青獅團〉的台語有攜浮、龜龜、頭犁犁、洗街、準抵好(算啦)、咬

〈龍船〉的台語有無同款、尾拔、稻稿草、相尾拔、死鴨硬嘴、零珊錢、頭、湧龜、淺瀨、手、好事相、美簡那仙女。

〈鏢船的萌芽〉的台語有鏢繩管仔、柴屐耳、腳革仔、大緄船、嘴、寄鏢、鏢篙、跋死人、腳盤、栽下海、頓塌坐、繕魚。

〈山豬仔伯〉的台語有火籠、小管仔、黑板仔厝、頭路、棕簑、痛、腳(大屁股)、大人大種、奢畚斗、海湧、番仔火、䊩湆湯、一場工、湠屎連死孩子。

〈傷心〉的台語有啥款、挵未著、門望無相稱、展到大大、捕小海、豬槽、、驚我知道、食老目睭花、攖著目睭、外呢啊、心酸喉淀、雙腳齊齊、蹧蹋、親像、乾家、絞好、雙重、滾水灌、甭講、行近、此呢認真、粗魯人、粗殘、才着啊。

〈非吾台灣人也〉的台語有乞食、臭頭爛耳、生份、揹起茭荎(乞食袋)、打鳥帽、目鏡、袋仔(口袋)、銀角仔(硬幣)、曝腳腳、踢米、腳乞食、開銃。

〈經濟統制〉的台語有魚補、野咪(取引)、樓仔厝、頭家、破、鼎中沸水戕戕滾、熟的小魚、大嶼、家當魚、照實認、一「簡那粽」、應嘴應舌、氣身櫓命、這聲害了了、專工、下暗、流血流滴、魚行、揌、鼠屎看做珍珠、下去、頭悾悾、結、雨霅霅、漿糊糊、擋未調、僐、爛溝仔粥、變相、挨弦仔、洞簫、破銅鑼、要按怎、渾沌、耳孔癢、今仔日、添粥排、後航海、天長節、印模飯、咾咕壁、私奇錢、下管仔米。


〈石居仔鉤〉的台語有挱鹽、做忌、起來、一下裸、未堪的、規腹火。

〈戰火燒基隆〉的台語有有夠半病、拖拉克(卡車)等。

〈候車站〉的台語有苦毒、孝孤等。

米奇遇〉的台語有大簳模、米等。

〈虐待〉的台語有標會仔、標簽、這會仔、致蔭。

〈公共汽車〉的台語有歹準節、五弓等。

〈七溶八溶〉的台語有顧謙、翁仔、土煞符仔等。

〈兄嫂人〉的台語有寄生仔、太賤、咬一擺、灶孔火、賴賴趖等。

〈鏢船〉的台語有睏艙、鏢台、中架、看魚、放拖繩、扭魚、六耳、拔管、環鏢繩、魚鱗疊、飛烏虎、鏢齒、三叉管、降繩、繕魚、尋魚、看紅、浪谷、浪腹、浪峰、湧坑、橫浪、八卦流、日赤、走繩、吐繩、翹旗、碗膏、未見未笑、罵到滿面全螞蟻、打測衰、水蛇泅、中碼、螞蟻行、倒鉤刺、龜殼仔頂、畚箕斗、倒鉤鏢等。

〈中獎〉的台語有鼓椅頭仔、肚短命、手頭一下閑、唸到錯人耳、互伊嗅香、什貨啊。

〈神鏢手〉的台語有魚很野、合鏢等。

〈一夢難託〉的台語有大俥、靠船、開俥、生做、罕得、柴頭人、粗檗檗。

〈眼神之深〉的台語有屘囝、豬母漒仔(寶螺)、海翁等。

  〈沙球〉的台語有流水(潮流)、流等。

〈一世情〉的台語有大公厝仔(船長室)、煙筒、水仙門、白板、披Mua順尾魚、帆布、五更夢、等。

〈海上人〉的台語有拍手仔、浮PuuTahng(浮筒)、魚、餬水、濛煙霑霧、吊眉、軟趖趖、割水、大湧、水抽等。

〈心酸淚〉的台語有憩流、免褒啦、酒話翻顛等。

〈懺悔〉的台語有火籠耳、柴屐等。

〈雜草之歌〉的台語有阮翁在鏢魚、長歲壽、剝話骨、嘴腳全波了了、架頂、三八話講規擔、講未伸奢、代誌歹紡等。

 有感於「台語」是充滿祖先智慧的語言,也是人類的優美語言,人類的語言之寶,作者在《風雨海上人》書中盡量用漢文口語化來呈現小說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對話。作者的願望也是「但願咱台灣人能保留咱的台語」。雖然很多日常生活的台語並沒有正確的漢字可以表達,作者還是想盡辦法找出接近的字,甚至是造新字來呈現自己想要表達的生活化台語。因此,有些字的來源和確實的意思仍然需要更多的查訪和研究。

以上只是先提列出各章節的台語漢字,至於這些漢字的真實意思和說明須要更深入的查詢和探討,之後還需另文闡述。

除了台語的日常俗語,作者也引用不少台語俗諺成語等,藉此亦提列如下︰

強山不強海
不出死一家,欲出死一個 (頁33

會食才會做(頁61

腳骨公,手骨王(頁62

棕簑穿到生青苔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播田夫
無食過五日祭粽,身上綿裘不甘放(頁112

樹驚剝皮,人驚傷心(頁128

脹未肥,餓未死(頁138

腳踏馬屎傍官勢(頁153

密虱要嫁蛟蚤翁(頁166

打鼓仂死歕鼓吹(頁208

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頁252

會哀才有醫(頁256

嫌貨才是買貨人(頁257

新綿被無狡蚤,新桌櫃(頁261

豬食狗睏毛蟹行(頁273

跑馬行船三分命(頁291

床頭打床尾和(頁309

死鎚摃死蟉蠘(蟑螂)(頁311

瞞者瞞不識,識者無可瞞(頁439

強山不強海(頁512

有風駛風,無風駛台公(頁5452

椆內焉有過暝的蚯蚓(頁549

   由於作者杜披雲只有小學畢業,學過一些基本日文和私塾的漢文,日常生活接觸的大多是台語,所以,他的小說故事內容都是以「台灣味」的腔調對話,讓讀者感受到當時真實人生的趣味,因此,有些台語「鄉土味」的語詞也必須用台語發音才能真正體會其中漁民生活的特色和內涵。

創作和引用的台語詩詞

    杜披雲在書寫《風雨海上人》的用心和投入令人讚嘆,不只是台語俗語和俗諺的運用和真切表達,隨著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更創作台語詩詞以反應當時社會現象和呈現人物的心境。雖然有些詩詞取自古詩詞或台灣七仔調,對一個小學畢業的老船長,能夠自己創作詩詞表達其內心的感受,我們也要讚賞他的文思才華。

世間少年彼呢多
正人君子有幾個
好心好意無代價
恨天無眼莫怨地(頁22

台灣九份出金礦
大屯山頂出硫磺
銅礦出在水湳洞
黑金土炭出瑞芳(頁25

當今少女此呢多
偏偏為她來痴迷
莫非前世相欠債
而今害我心夯枷(頁32
歌仔戲的七字仔調


〈漁嘆〉    
夏去冬來怒朔期
漁人觀望鎖雙眉
一朝裹足虧三頓
強海風波不了時 (頁33


〈痛郡王〉
明末清興兵馬荒
東征寶島走施琅
仰思故土嗟天意
三九年薨痛郡王(頁67

當今少女此呢多
偏偏為她來痴迷
莫非前世相欠債
而今害我心夯枷(頁122
歌仔戲的七字仔調


愁歌莫向愁人唱,
唱向愁人愁更愁(頁127


坐在沙發頭敧敧  
香菸插在嘴角邊
搖蹄爽腳腿蹻起 
半開半閉目睭眯 (頁153


男女本是相欠債
今世才會做夫妻
金瓜削皮你也罵
菜瓜無削你也罵(頁166


〈墓前酌酒〉
草枯木朽滿山坡
雖隔人天情不移
昔日金蘭歡語笑
於今把盞動哀思(頁219


警界為官人品多
公私分明有幾個
除暴安良為大家
一場空襲別子妻(頁220


生之之人死前人
死之之人存生人
存之之人終亡人
終之流芳再世人(頁221


十指纖纖奉一杯
問君此去何時回
路邊野花君莫採
帶念家中一枝梅(頁341
閩南吟詩調


〈漁火月夜〉
日沉漁火共徘徊
明月初昇笑靨開
夜色迷人無限好
螢光點點逐舟來(頁365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至死思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頁397
-出自 李商隱的〈無題〉

後記

從杜披雲創作《風雨海上人》小說的心路歷程,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對八斗子漁村的濃厚感情,筆者雖然從小在八斗子漁村長大,而且跟老船長也是同村鄰居,當老船長全心投入書寫創作的同時,我因忙碌於台北的工作而沒有關心到老船長的狀況,甚且老船長在世的時候,也沒有給予他些許的關心和問候,如今回想,確實令人心感歉疚。

藉此,感謝老船長的女兒杜昭蓉願意撥時間接受我們的口訪,那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我深深感受到昭蓉和老船長的父女情深,無論是手寫的書信或保溫懷爐等,都感受老船長對女兒的疼愛和昭蓉珍惜與父親的情緣和無比的懷念。

杜披雲對八斗子故鄉的熱愛和書寫《風雨海上人》的拼勁猶溫,願意書寫此文表達對老船長的崇高感佩和歉意,也希望自己可以繼續研究書寫老船長的生命之作《風雨海上人》。

杜昭蓉小姐與作者合照。(王佩瑜/攝)


[1] 杜披雲,《風雨海上人》,基隆,海洋台灣出版社,1997,序頁5

[2] 同註1,序頁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