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起一間咾咕厝

文/林巧湄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專任助理)



家是什麼呢?
中世紀開始即在海上闖蕩的維京人,為了因應遍地冰雪的極北之地,用石頭將他們的居所建造於地下,並在露出的屋舍頂部覆蓋一層厚泥,泥土上則種植草皮,這是他們用來禦寒的家。地處南國的蘭嶼,陽光足夠、氣候炎熱,同時具有多風的特性,達悟族人發展出以卵石、木板和茅草蓋成的半穴居。
而當我們跳到地圖上的八斗子,這個位在台灣北部東北方的臨海村落,沿著潮濕空氣,穿梭於曲折窄小的巷弄,映入眼簾的美麗老房子,便是在地人的咾咕石厝。
大廳(杜氏老宅)至今仍是八斗子相當重要的精神象徵。

來自福建泉州的杜氏兄弟,他們在清朝乾隆年間移居八斗子。最初,他們以林木、芒草作為材料,蓋了幾間草厝落腳(位於今長潭里,地方人士稱為「舊厝門口」的地方)。後來草厝發生火災,他們往西移居至今八斗里一帶,重新搭蓋五條厝,牆壁用咾咕石、石灰黏著物作為基本材料,柱子用砂岩,屋頂使用瓦片,隔間牆則是由楠木構成,形成饒富特色的漁村建築:咾咕厝。
咾咕石,又稱為咕咾石,前身是海洋中的珊瑚。根據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余樹楨〈從咕咾石到咾咕石〉一文所述,珊瑚的英文名稱為coral,發音近似河洛語的「咕咾」,咕咾石應是由此得名。幾經口耳相傳到現在,「咕咾」或「咾咕」已是混用的狀態。


 杜氏家族在八斗子聚落內的另一棟咾咕厝,外牆用石灰和泥土抹過。

另一處的咾咕石牆近拍。
每一棟的牆壁都因為主人搭蓋的方式而呈現不同程度的粗糙感。
海洋中的珊瑚死亡之後,其骨骸沈積於海底,經年累月,隨著地殼變動逐漸隆起於海面,成為潮間帶的咾咕石群。遷居八斗子的杜氏兄弟就地取材,利用咾咕石質地輕、多孔隙的特性,將大小不一的咾咕石以石灰、海砂黏著物相互嵌合,形成牆面,部分的縫隙則用貝殼填補。有些咾咕石的牆面會再用水泥抹平,有些則無,保留原始凹凸不一的樣貌:還有一些咕咾石厝,會用紅磚開幾扇可愛的窗戶。一般而言,咾咕厝都是單層居多,但也有少數二層樓的建築;每一棟咾咕厝,各有巧妙不同。咾咕厝的屋頂多以瓦片為頂,有的則是用俗稱黑紙的油毛氈,每隔一段時日,必須重新刷上柏油,才能防雨、防潮。
日治時期以前,八斗子的居住型態是這樣的:有錢人蓋咾咕厝,窮人則居草厝、板仔厝。日人來台後,開始有日式建築、紅磚屋,直到現在,處處可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建築。現代建築逐漸取代曾經充滿咾咕石厝的八斗子,所幸,八斗子聚落內還有極少數保存完整的咾咕厝,讓我們得以由此想像以往的漁村風景。或者我們也可以漫步於八斗子,細細觀察某些殘餘的咾咕石牆,它們必然可以是回憶的重要線索,拼成往昔的八斗子風情。
走進八斗子,隨處可見咾咕石厝、磚仔厝和現代鋼筋混凝土房屋錯落存在的景象。


在度天宮上班的阿慧回憶起童年時代的故事,其中一部分是與咾咕厝分不開的:「我家不是咾咕厝,但我常常跑去住在咾咕厝的同學家裡面玩。印象中,裡面都黑黑的,小孩子喜歡在裡面捉迷藏!那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咾咕厝的牆壁特別厚,從窗戶可以看出牆壁的寬度,比我家厚了很多倍,可見那個石頭是很大顆的。」八斗子冬天陰冷多雨,咾咕厝的屋頂時不時會漏著雨,而颱風季節來臨時,大家則特別擔心屋頂被吹走。屋厝特性影響著日常生活,經濟起飛之前因為物質條件的不足所帶來的各種不方便,卻因此成為人們獨一無二的體驗。
坐在度天宮櫃檯裡的阿慧,和旁邊已經重聽、正專心讀報的老船長。
家是什麼呢?對於在八斗子生長的人們來說,咾咕石是極具象徵的符碼。曲折的巷弄中,順著粗糙的紋理繼續前行,就會有一個夢。夢裡頭他們是這樣說的:他們要起一間咾咕厝,守護八斗子這個海邊的故鄉,守護記憶。


-------------------------
延伸閱讀
1.余樹楨,〈從咕咾石到咾咕石〉,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3997&ctNode=40&mp=1
2.陳世一,《八斗子地方史話》。財團法人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1999年。

3 則留言:

  1. 焜山叔:

    可以多放點照片如八斗子的街道.店家.奔跑的小孩或清晨的港邊.夕陽下的耆老圍坐...甚至電線桿等等.更豐富顯示我們八斗子的全貌(新舊照不拘)~過去的來不及保存.現在的可以及時紀錄:P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建議,我們會多拍一點這樣的照片,努力留住八斗子的點點滴滴。

      刪除
    2. 「飲水思源」您好,可以請問大名嗎?^_^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