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金滿阿姨的柴魚


受訪者/李金滿
文字、攝影/王珮瑜


台東縣成功鎮,臨海之村,是我的朋友淑穎長大的地方。在東北季風呼呼吹嘯的十一月,我們拜訪了淑穎家,除了感受旗魚祭的熱鬧之外,也在這個傳統的漁民之家裡品嚐到令人難忘的好味道。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八斗子百年魚寮:正忠行

正忠行第五代小男孩,是魚寮的最佳導覽員!

採訪撰文/王孟琦
攝影/王珮瑜、杜禎如

中午12點,三、四棟鐵皮屋裡,傳來蒸汽鍋爐「嘶嘶嘶嘶」的叫聲,伴隨著風扇用力轉的嗡嗡聲,和不斷從屋裡流出的海水,三、四位穿雨鞋的婦女帶著黑色手套,一邊處理剛從魚寮冰庫裡冰成塊狀的魚,另一邊忙著將煮魚大鍋裡的海水加熱。霧茫茫的水蒸氣填充半個魚寮,不到30分鐘負責「煮魚」的婦人早已汗流浹背。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頭架上的鏢魚手,風浪中的討海人:大蟬老船長的故事


採訪撰文‭/‬王珮瑜


民國20年9月8日,在台灣東北角的小漁村誕生了一個哭聲異常洪亮的男孩,每次大哭都驚天動地,響亮的號啕聲不絕於耳,惹得親戚忍不住開玩笑地說:「哭那麼大聲,親像大蟬咧!」就這樣,大家開始暱稱他作「大蟬」。大蟬本名林溪發,出生於八斗子的漁民家庭,挺拔的體格、矯健的身手,搭配冷靜的頭腦,讓他成為這一帶相當優異的漁民。大蟬當船長將近有四十年的時間,從他的討海故事裡,可以看見八斗子漁業發展的許多面貌。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我在紅樓仔厝的日子 撰文/杜禎如 照片提供/杜禎如

新增說明文字2011年11月13日拍攝,為紅樓仔厝全貌
時光流轉,走進回憶的長廊

我在海邊的童年回憶,首先跳入腦海的是一幢有著像夕陽般橘紅色的紅樓仔厝,那裡充滿我童年的回憶,有趣的、難過的、快樂的一幕幕飛快地從眼前掠過。

閉上眼時光倒轉,走進巷子在用紅磚頭圍成的空地裡會看見幾名婦人坐著小板凳,手裡套著布手套,身邊圍著幾個黑色的大塑膠籃,籃裡盛裝剛剛捕撈上岸的海膽,婦人們個個身手俐落,一刀剖開、取出動作一氣呵成,一邊拿出新鮮海膽,一邊還能跟其他人話家常呢!無懼於多刺的海膽,彷彿手上拿的只是小孩把玩的皮球。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基隆嶼見聞錄 / 作者:許焜山

遠眺夕照中的基隆嶼  |  許焜山攝影
昔日遙望的基隆嶼
小時候,幾個同伴經常排列靠坐在咕咾厝的牆壁,望向遠處的天邊,蔚藍的大海,等著自家的漁船返航入港,聽著海鳥哌哌的叫聲,藍天白雲下座落遙遠海天連線的翠綠小島,它就是陪伴我們度過美好童年時光的基隆嶼。雖然,小時後,我們從來沒有到過基隆嶼,也不知道島上長得什麼樣,有些什麼東西,海浪有多高,海水有多藍,有多少豐富的漁產,好像只聽說那水域有可能鯊魚出沒,所以,很多潛水捕魚的人會穿著紅短褲。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討海人之妻-杜李阿蟾 / 作者:杜禎如、杜瑀岑

照片提供/杜禎如


我的母親,杜李阿蟾,出生於南投草屯代代務農的淳樸家庭,年輕時曾在台中吳克修醫生外科診所任職護士,做事認真負責,因為年輕就出外賺錢,遂養成獨立堅強的個性,如何從好山好水的草屯遠嫁至以海維生的八斗子,這是一段令人好奇的故事。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炸花飛的故事 / 作者:杜承璋




作者介紹
杜承璋,49年次,八斗子人,自小擅長游泳、打魚,幼年時抓熱帶魚到水族館販賣賺取零用金,十多歲就自製魚槍下海射獵,是最典型的海邊囝仔。杜承璋憑著記憶和親身經驗,把當時的討海生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他樸實流暢的文字與開朗的人生觀,結合成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希望讓年輕一輩的八斗子人也能了解當時海上作業的情景。

花飛是北部沿海地區對於鯖魚的稱呼,抓花飛其實是用炸藥炸的,是相當危險的捕魚行為。早期漁業不發達、技術落後,一般漁民幾乎都是用空罐頭裝著硫磺及鞭炮之類的黑色火藥,混合一起,用幾根火柴棒綁在一起當引信,就成了土製炸藥,是非常不穩定而危險的炸藥。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鐵支路,時光機──深澳線


深澳線八斗子站,何茂鈡攝影,1988年左右(圖片非經同意,不得使用)

文/林巧湄


在台灣東北角,有一條美麗的曲線,藉著鐵軌記憶地方。

那是一條沿著東北角海岸而行的鐵路,它是台鐵的深澳線,人工與自然配合,造就許多的第一,這些「第一」構築了這條被稱為全台灣最美麗的鐵道支線:深澳線是台灣唯一的濱海支線,也是台灣最北端的支線;深澳線的最大坡度高於苗栗的舊山線,它的曲度亦大於台灣其他鐵路,因此,深澳線擁有台鐵最陡也最彎曲的鐵道。除此之外,深澳線還擁有台灣臨海最近的支線車站——八斗子站。二十世紀的台灣,擁有這條特別的深澳線鐵路。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一世人的厝邊:八斗子社區關懷據點

志工卓麗華阿姨
撰文/王珮瑜
照片/杜禎如、松柏協會

八斗子是個小漁村,這裡的人際關係非常緊密,更是個沒有人可以「隱姓埋名」的地方。也因為如此,關心鄰居的生活和關心自己的生活就變得同等重要了。人們在每一個階段的記憶裡都有太多鄰居參與的身影,大家一起,為彼此編織生活的風景。這是互助的本質,也是居活於此的必須。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手藝精湛的釣魚達人:蕭桃發


蕭桃發示範搖櫓動作之記錄照,大約攝於民國七十年代。
提供:蕭小英
口述/蕭小英、蕭世章
採訪撰文/王珮瑜

「桃發仔」這個名字,在八斗子一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提到他,都只有一個印象,就是「他尚會(Gau)釣魚仔!」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誕生在天然海灣的村落——簡述八斗子築港與變化

作者/林巧湄

建港前的天然海灣
攝影:翁庭華,1970年代初期

波光激灩夕陽紅,隱約孤村在水中。
雞犬數聲舟近遠,漁歌遙唱海門東。
                          ------李碩卿〈八尺門舟上望八斗村〉


日治時期的台灣詩人李碩卿,曾於夕陽西下時,乘小舟穿過基隆橋(與今日的和平橋同址),遙望若隱若現、隱約孤立海水之中的八斗子漁村,在漁歌繚繞之間,見證饒富盛名的「八斗夕照」。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那年中秋夜,在牛稠嶺腳看〈鐘聲怪影〉歌仔戲 / 作者:林柏青


左為小白光,右為月春鶯。
引用自《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林鶴宜、蔡欣欣輯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國93年。
敬天畏地愛海洋,是討海人的普遍胸襟,所以酬神謝戲,不惜重金請知名歌仔戲團連演幾天戲,是民國50多年以來,每年中秋節的重頭戲。所謂「輸人不輸陣」,無論是牛稠嶺腳、沙仔園、八斗仔、七斗仔、長潭尾,每回酬神戲登場的時候,總有點暗中較勁的味道。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起一間咾咕厝

文/林巧湄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專任助理)



家是什麼呢?
中世紀開始即在海上闖蕩的維京人,為了因應遍地冰雪的極北之地,用石頭將他們的居所建造於地下,並在露出的屋舍頂部覆蓋一層厚泥,泥土上則種植草皮,這是他們用來禦寒的家。地處南國的蘭嶼,陽光足夠、氣候炎熱,同時具有多風的特性,達悟族人發展出以卵石、木板和茅草蓋成的半穴居。
而當我們跳到地圖上的八斗子,這個位在台灣北部東北方的臨海村落,沿著潮濕空氣,穿梭於曲折窄小的巷弄,映入眼簾的美麗老房子,便是在地人的咾咕石厝。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海墘仔囝仔與會社囝仔 / 作者:林柏青

相對比較起來,會社囝仔宛如得天獨厚的天之嬌子。在八斗國小升學班上,會社囝仔好像功課也比較好,無形中也激化、鼓勵海墘仔囝仔的求學向上擺脫世代捕魚為生的宿命


作者介紹
林柏青(林青),曾就讀中正國小、基隆中學,對於「會社」和八斗子過往的生活有無法排解的眷戀和珍惜。他從求學階段開始就習慣蒐集相關的資料、文件與影像,個人的網路相簿(參考延伸閱讀1)中,收藏有許多過往的記憶,歡迎所有熱愛八斗子的人前往觀賞。
          民國39年時北火員工歡送所長所留下的影像紀念。(林柏青提供)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採石花菜 / 作者:杜承璋



我們會把石花菜分類,最高價的是鳳尾,次品是大本頭仔,下品是小本的,價格不同。等乾了之後裝袋,踏著快樂的腳步往收購商前進,每個人大約都有十斤左右的收穫,因年紀小,魚網也較小,收穫無法和大人相比,大人能者往往有百斤的採量,那時候還真恨自己不能快快變大人。

作者介紹
杜承璋,49年次,八斗子人,自小擅長游泳、打魚,幼年時抓熱帶魚到水族館販賣賺取零用金,十多歲就自製魚槍下海射獵,是最典型的海邊囝仔。杜承璋憑著記憶和親身經驗,把當時的討海生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他樸實流暢的文字與開朗的人生觀,結合成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希望讓年輕一輩的八斗子人也能了解當時海上作業的情景。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藏身校園裡的漁村畫家 警衛叔叔沈得隆

採訪整理/王珮瑜


沈得隆在基隆出生成長,53 年次的他看起來是永遠的三十多歲,因為很愛開玩笑,熟識的朋友給了他一個「志村」的綽號。沈得隆對於大海和舊村落的種種景象有一份深刻的情感。具有美術背景的他時常留意海邊的人事物,觀察大海的潮起潮落,把人和大海之間緊密的關係都描繪在畫布上,他的作品呈現了漁村鄉土景致,以及海浪生動的姿態。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登財一號_守著故鄉的大海

朝枝伯的「登財一號」櫓仔船(舢舨船),在八斗子漁村裡已經抓了六十多年的魚。

七十多歲了,朝枝伯仍堅持使用傳統方式捕魚。天還沒亮,就划著兩艘一組的無動力木板船,張開魚網,靜靜地等候魚群入網。不出海的時候,他就自己補著網,等待出航。兩個兒子­也繼承父親的衣缽,加入討海人行列,朝枝伯與海為伍的人生,因此有了傳承和接續。





導演/攝影/旁白:許焜山(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
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yocPiDgog&feature=plcp

特別感謝:
海科館籌備處、朝枝伯及他的二兒子與小兒子、登財一號所有船員、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
完成日期:2007.09.22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我在「大艚」討海的往事 / 作者:杜承璋

我三十五年前曾在「大艚」服務,大約有四年左右。
母親在過午三、四點把晚飯弄好,
我跟大哥吃完飯就往港邊方向走去,準備出海......

作者介紹
杜承璋,49年次,八斗子人,自小擅長游泳、打魚,幼年時抓熱帶魚到水族館販賣賺取零用金,十多歲就自製魚槍下海射獵,是最典型的海邊囝仔。杜承璋憑著記憶和親身經驗,把當時的討海生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他樸實流暢的文字與開朗的人生觀,結合成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希望讓年輕一輩的八斗子人也能了解當時海上作業的情景。
幼年的杜承璋(前左)跟父親、哥哥在船上合影。
背後海面上的舢舨船隻,就是當時「大艚」船隊的形態。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春夏忘憂谷,百合花表現漁村精神

攝影/許焜山
文字/王珮瑜

溫暖的五月,山海之間遼闊的忘憂谷,花草滿佈。
一邊是深藍的海,一邊是青翠的綠,台灣百合紛紛挺直胸膛,擁抱大海。


    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百合科)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黑流旺,流水行:八斗子老船長杜國台的鏢魚人生

採訪整理/許焜山
照片提供/杜明池、許焜山

「黑流旺,流水行,北風六、七級,就是鏢旗魚最好的時機......」
杜國台,今年87歲的八斗子漁民,臉上的皺紋,是大海的詩句。

杜國台(左)和本文採訪者許焜山,在杜家進行訪談時的合影。

走進八斗子,會發現好多艘漁船上面,都寫著「華國」或「新華國」。
為什麼呢?其實這些船的船主們多是親戚,它們有一段共同的歷史,也在同一片大海上,共渡了將近50年。這裡,我們就從第一代船長杜國台的故事說起。

八十幾歲的杜國台自從腳跌傷後,走路就很不方便,但是,他還是堅持每天慢慢地走到村子盡頭的防波堤,望著藍色大海,濃濃的雲霧,冷冷的海風,這是多麼熟悉的大海啊!不知道老船長心裡想的是什麼?在他的眉宇間還是一樣地顯出討海氣慨,眼睛炯炯有神,好似不願放棄地,在追憶著什麼。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鞭炮聲,麻糬味!華國129號新船下水,啟動世代傳承

文/王珮瑜
攝影/許焜山、王珮瑜



今天的八斗子,不如以往那樣安靜沉寂。相反的,整個村落瀰漫著一股蠢蠢欲動的喜氣。
一大早,八斗子漁港窄小的堤岸就擠滿了人,老的小的,在地的觀光的,鄉親們紛紛出門湊熱鬧,大家都伸長脖子,朝著航道裡東張西望,希望快點看到那艘期盼已久的新船。

今天,華國129號就要回到八斗子,舉行新船下水儀式了!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媽祖保庇八斗仔,度天宮守護一世人

攝影/ 許焜山
文字/ 王珮瑜

每個討海人,幾乎都能說上一段媽祖的故事......


討海是個充滿「命運」和「機會」的行業。漁民們在海上衝波撞浪,與大自然搏鬥拼生計,風起浪湧時,小漁船上只有幾處桅杆可以攀抓,漁民一邊要撒網、鏢魚、放餌,一邊還要注意潮流與風向,工作的風險非常高,稍不注意,就會被大海吞噬。

所以,每一次平安滿載歸來,漁民們內心總是滿懷敬天之意。其中最虔誠的信仰,就是媽祖。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疼惜海洋,有行動才有改變

文/ 王珮瑜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行動,帶來改變

台灣在中西太平洋擁有約1600艘漁船,每年在遠洋漁業的產值大約430億新台幣,其中90%來自鮪魚,號稱該區域的「漁撈強權」。因此,思考漁業永續方案,對台灣來說絕對是責無旁貸、不可推卸的一件事情。
為了推廣永續理念,「希望號」來到基隆港與高雄港,開放參觀,志工全程導覽,希望疼惜海洋的理念,也能在台灣人的心中發芽。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擋風戰浪的鏢魚手:台東新港鏢旗魚

攝影/ 許焜山
文字/ 許焜山、王珮瑜
本文同時刊登於「數位島嶼」網站


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台灣,承襲了日本人鏢旗魚的技術,從日治時期開始,夏天時以捕獵雨傘旗魚為主,冬天一到,就紛紛換上大型頭架,準備趁東北季風捲起大浪的時刻,射捕沿著黑潮像北游動、價格極好的白肉旗魚與紅肉旗魚。

曾經,鏢旗魚改善了台灣漁村的生活。然而,歷經了五、六十年產業的變動、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和定置網的濫用,這項特殊的漁業技術漸漸地走入歷史。過去漁獲鼎盛的八斗子、和平島、南方澳等海港,早已不見鏢旗魚船的蹤影。走遍台灣海岸線,只剩下台東縣新港(成功鎮)的鏢旗魚船還在海上航行,而老漁夫們也只能用渾身的本領繼續拼搏,在風浪中抓緊最後的希望:希望這項獨特的鏢旗魚技術不要消失、希望我們的海洋仍豐富滿盈,更希望,漁民的文化和氣概,能成為島嶼永不褪色的篇章。